为什么总是想“熬夜”?

1410 2025-07-01 21:02:13

原创 施黄郁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

熬夜,似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。多少人曾立下“明天一定要早睡”的flag,却屡屡在夜深人静时被手机、电脑、或焦虑不安牵引着,直到东方破晓才勉强入睡。这种被称作"报复性熬夜"的现象,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集体症候群。根据2023年中国睡眠研究会数据,18-35岁群体中,主动熬夜者占比高达73%。那么,为什么我们总是想“熬夜”?本文将从精神科角度,探讨熬夜背后的生理和心理机制、危害以及应对策略,帮助大家战胜“夜猫子”的本能。

熬夜的“幕后黑手”:生理与心理的双重作用

1.生物钟紊乱:人体内存在一个精密的生物钟,调节着睡眠-觉醒周期,通常在晚上10点到凌晨2点之间比较容易入睡。但是现代的生活方式,如频繁的夜班、不规律的作息,都会扰乱生物钟,导致睡眠-觉醒周期错位,让人难以入睡,或即使入睡也难以获得高质量的睡眠。这种紊乱还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,褪黑素是一种促进睡眠的激素,其分泌高峰在晚上,而紊乱的生物钟会延迟或降低褪黑素分泌,使人难以入睡。

2.社会压力与情绪调节:熬夜已成为现代人对抗焦虑的独特方式,现代人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,工作、学习、人际关系可能导致的焦虑、抑郁等负面情绪会使人难以放松,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,难以入睡,此时深夜独处时光成为重塑自我掌控感的精神避难所。研究表明,67%的主动熬夜者将此视为"找回生活主动权"的方式。此外,失眠症患者中,有42%存在“睡前反刍思维”,即通过反复回忆日间事件来消化情绪。这种行为虽加剧入睡困难,却满足了潜意识的情感处理需求。

3.电子产品成瘾:手机、电脑、平板等电子产品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,刺激大脑皮层,使人保持清醒状态。社交媒体、网络游戏等也具有高度的吸引力,容易让人沉迷,不知不觉就熬夜了。这种成瘾性与多巴胺的分泌有关,电子产品带来的刺激会引发多巴胺释放,让人产生愉悦感,从而形成一种“奖赏机制”,这种即时满足感会覆盖睡眠需求的优先级,从而强化熬夜行为。

4.睡眠障碍:失眠症、睡眠呼吸暂停等睡眠障碍会直接导致睡眠不足,白天疲倦,晚上却难以入睡,形成恶性循环。这些睡眠障碍需要专业的诊断和治疗,切勿自行盲目处理。

5.其他因素:咖啡因、酒精等物质的摄入会影响睡眠质量。一些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导致失眠。某些身体疾病,如甲状腺功能亢进,也会影响睡眠。

熬夜的“代价”:对身心健康的损害

1.认知功能障碍:睡眠不足会影响大脑的记忆巩固、注意力、决策能力等认知功能。长期熬夜容易导致反应迟钝、记忆力下降、思维混乱,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。

2.情绪问题:睡眠不足容易引发焦虑、抑郁、易怒等负面情绪,甚至加剧已有的精神疾病症状。

3.免疫力下降:充足的睡眠对于增强免疫力至关重要。长期熬夜会降低免疫力,增加患感冒、流感等疾病的风险。

4.慢性疾病风险增加:研究表明,长期熬夜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肥胖症等慢性疾病的风险。

5.皮肤问题:睡眠不足会影响皮肤的修复和再生,导致皮肤暗沉、长痘、出现黑眼圈等问题。

告别熬夜:改善睡眠困境的应对策略

案例分析:

小李是一名大学生,平时的作息非常不规律。由于课程繁重和课外活动多,小李常常在晚上11点以后开始复习,直到凌晨2点才能入睡。他觉得晚上是学习的最佳时机,周围环境安静,能集中注意力。然而,小李在白天上课时常常感到疲惫,注意力难以集中,学习效率变得低下,情绪也变得烦躁易怒。尽管他意识到熬夜对身体健康有害,但由于对学习和娱乐的追求,总是难以自我控制。

改善熬夜习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,并非一蹴而就:

1.规律作息:养成规律的睡眠-觉醒周期,尽量每天都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,帮助调整生物钟,即使在周末也要尽量保持一致的睡眠时间。

2. 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:保持卧室安静、黑暗、凉爽,避免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或摄入咖啡因、酒精等刺激性物质。睡前半小时避免使用电子产品,可以阅读纸质书籍或听轻音乐来放松身心。

3. 认知行为疗法导向的失眠治疗(CBT-I):这是一种针对失眠的有效疗法之一。CBT-I并非单纯地告诉你“要早睡”,而是帮助你识别并改变导致失眠的负面认知和行为模式。例如,它会帮助你:

1)认知重建: 挑战那些与睡眠相关的负面想法,例如“睡不着就会很糟糕”、“今晚睡不好明天就完蛋了”。

2)睡眠限制: 逐渐调整睡眠时间,以巩固睡眠质量,而不是追求睡眠时间长度。

3)刺激控制:将床和卧室与睡眠联系起来,避免在床上进行与睡眠无关的活动(例如看手机、工作)。

4)睡眠卫生教育:学习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,例如规律作息、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等。

4.情绪调节技巧:许多人熬夜是因为试图逃避负面情绪或压力。因此,学习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至关重要,例如:

1)正念冥想:帮助你关注当下,减少对过去或未来的焦虑和担忧。

2)放松技巧:例如渐进式肌肉放松法、深呼吸练习、暗示疗法等,帮助你缓解身体和心理紧张。

3)情绪日志:记录你的情绪、触发因素和应对方式,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模式并找到更健康的应对方法。

5.寻求专业帮助:如果长期存在睡眠问题或伴随其他精神症状,应及时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,进行专业的诊断,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。

结语

熬夜的危害不容忽视,改变熬夜习惯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正确的策略。 只有重视睡眠健康,才能拥有更健康、更积极的生活。如果长期难以摆脱熬夜的困扰,请务必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,切勿讳疾忌医。记住,良好的睡眠是健康的基础,是提升生活品质的关键。

图|网络,侵删

原标题:《为什么总是想“熬夜”?》

阅读原文

口腔管理软件哪个比较好用一点的
motion什么品牌(motion什么牌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