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云自述成功得益于传统文化,印证了南怀瑾老师的一段话
直到下午4点多,我记得那天,我们决定,我们永远不给别人贿赂,永远不行贿。宁可公司关了,我们不做这家公司。我们一起再去找工作,也必须要坚持诚信的底线。
到了2002年我们居然那年因为坚持了自己的诚信体系,开始赚钱了。
阿里巴巴做大以后,行贿这个事情倒过来了,我们规定不准员工拿贿赂。我们一年内有几个亿几十个亿的采购。我们在合同里写了这一句话:感谢您跟我们做生意。我们希望跟您未来在做生意的过程中,我们的员工不能向您索要贿赂,您也绝对不允许给我们一分钱的贿赂,如果我们发现有任何这样的问题,我们集团内将永不跟您做生意。这是我们在合同上写好的。
现在很多地方的人接待我们是很热情的。但是我们的员工,不能让别人的车来接,不能吃人家请的饭。拿一颗糖都要送回去。
有一次,我们销售人员在培训,我去看了下,发现培训老师在讲怎么样把梳子卖给和尚。听了5分钟,我非常生气,就把和这个培训老师给开除了。
因为我觉得是骗子。因为和尚本来就不需要梳子。把产品卖给那些不需要这个产品的客户。我认为这就是骗术而不是销售之术,这对我们的价值观是巨大的挑战。
淘宝建立起来的时候很快就非常热闹,非常火,但是网上咨询的很多,没有交易,因为没有人相信陌生人。谁也不愿意把钱付出去,谁也不愿意把货先付出去。
如何解决交易的问题,是我们最大的问题。
那一年我刚好去了达沃斯。我想去找到如何完成这样一个交易的目的和方法。但是后来我发现,所有的企业家都在那里谈论着企业的社会责任。我在达沃斯的时候突然想明白了。如果我们要在中国发展电子商务,我们必须去做一件真正有价值的事情,去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。真正的去创造独特的价值。
当天晚上我在达沃斯打电话给我的朋友和同事。我说立刻,现在,马上去做这个产品,启动支付宝这个产品。如果说因为这个产品要去坐牢,那就是我去。
其实中国一直是一个讲诚信的国家,吾日三省吾身。古人每天反省自己的三件事,有两件关乎诚信:为人办事有没有尽力,与朋友相交是否守信用。中国讲诚信但是中国缺乏诚信体系。支付宝在中国有要价值,就必须建立这么一个诚信的体系。
我们现在每天有上亿次的点击。前几天我们用了25秒钟卖出了100辆奔驰。没有诚信体系,这一切几乎全不可能。今天我们最骄傲的,不是阿里巴巴卖出了多少商品,而是阿里巴巴建设了一个诚信的体系。用商业的方法向所有人证明了,诚信值多少钱。这是阿里巴巴一个财年为什么能实现5000亿美元销售的基石。
诚信的力量是巨大的,如果说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发展,依靠的是人口红利,是廉价劳动力。哪么接下来,中国可以依靠的不是货品与货品之间的差价,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互信。
如果说人类还有什么红利没有被发掘的话,那我相信,信任、互信是最大的未开发财富。
《论语》的价值
至于孔子学说与《论语》本书的价值,无论在任何时代、任何地区,对它的原文本意,只要不故加曲解,始终具有不可毁、不可赞的不朽价值。后起之秀,如笃学之,慎思之,明辨之,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,必可得到自证。
……
《论语》,凡是中国人,从小都念过,现在大家手里拿的这一本书,是有问题的一本版本,它是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注解的。朱熹先生的学问人品,大致没有话可讲,但是他对四书五经的注解绝对是对的吗?在我个人非常不恭敬,但却负责任地说,问题太大,不完全是对的。
在南宋以前,四书并不用他的注解,自有了他的注解,而完全被他的思想所笼罩,那是明朝以后,朱家皇帝下令以四书考选功名,而且必须采用朱熹的注解。因此六七百年来,所有四书五经,孔孟思想,大概都被限制在“朱熹的孔子思想”中。换句话说,明代以后的人为了考功名,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。其中有许许多多问题,我们研究下去,就会知道。所以各位手上这本朱熹先生注解的书,值得参考,但不能完全相信。
我们既然研究孔子,而孔子在《易经·系传》上就有两句话说道: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”。以现代观念来讲,意思是人类的语言不能表达全部想要表达的思想。现在有一门新兴的课程——语意学,专门研究这个问题。声音完全相同的一句话,在录音机中播出,和面对面加上表情动作的说出,即使同一个听的人,也会有两种不同体会与感觉。所以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能完全表达意志与思想。而把语言变成文字,文字变成书,对思想而言,是更隔一层了。
我们研究孔孟思想,必须要从《论语》着手。并不是《论语》足以代表全部孔孟思想,但是必须从它着手。现在我的观念,有许多地方很大胆的推翻了古人。在我认为《论语》是不可分开的,《论语》二十篇,每篇都是一篇文章。我们手里的书中,现在看到文句中的一圈一圈,是宋儒开始把它圈断了,后来成为一条一条的教条,这是不可以圈断的。再说整个二十篇《论语》连起来,是一整篇文章。至少今天我个人认为是如此,也许明天我又有新认识,我自己又推翻了自己,也未可知,但到今天为止,我认为是如此。
——《论语别裁》
吾日三省吾身
曾子曰:吾日三省吾身,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
曾子为孔子的学生,名参,少孔子四十六岁。由这一点我们看到,孔子回到鲁国讲学传道的时候,都是培养年轻的一代,同我们的心情一样,怕自己死了以后,这个命脉,这个根本失传了。和我们现在一样,对于年轻的学生,拼命讲给他们听,好办一个交代。
曾子在当时孔子的学生中比较鲁,鲁就是拙一点,其实并不是笨,只是人比较老实,不太说话,后来嫡传孔门道统。他著《大学》,孔子的孙子子思著《中庸》,也是跟他学的,所以现在一般人拿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,代表了孔子思想,我们千万不要这样跟着搞错了。
《大学》是曾子作的,原来是《礼记》里的一篇,后来到唐宋的时候,才把它拉出来,变成了四书之一。所以把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思想,就认为是孔子的思想,是不大妥当的,这仅是孔子思想的演变。
孟子是子思的学生,孔子三传的弟子,这时已经到了战国时代。孟子的思想又与孔子的思想有些出入,孔子温文儒雅、修养极高;孟老夫子,有时好象卷起袖子伸出拳头,有点侠气,也有一谈就使气的味道,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。这也代表了时代和文化思想的演变。
曾子说,我这个人做学问很简单,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。要注意的,他做的是什么学问?“为人谋而不忠乎?”替人家做事,是不是忠实?什么是“忠”,古代与后世解释的“忠”稍有不同,古代所谓的“忠”是指对事对人无不尽心的态度--对任何一件事要尽心地做,这叫“忠”。这个忠字在文字上看,是心在中间,有定见不转移。“为人谋而不忠乎?”是我答应的事如果忘了,就是不忠,对人也不好,误了人家的事。
“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”与朋友交是不是言而有信?讲了话都兑现?都做得到?
第三点是老师教我如何去作人做事,我真正去实践了没有?
曾子说,我只有这三点。我们表面上看这三句话,官样文章很简单,如果每一个人拿了这三点来做,我认为一辈子都没有做到,不过有时候振作一点而已。
曾子这几句话,为什么要摆在这里?严格地说,这些学问不是文学,要以做人做事体会出来,才知道它难,这就是学问。
这个学问讲到这里,都是个人的修养。但是学问只讲个人修养是不是可以?不是的,扩而充之就是社会问题、政治问题。
——《论语别裁》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